本网讯(文/章晓玉、周小琳、张欣、冯琳;图/高靖雄)为了更好地推广清溪剪纸这一非遗文化,7月5日下午,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志愿者们深入乐山市犍为县剪纸文化馆,在传承人李如师傅的带领下学习了解清溪剪纸文化的历史、特点,学习剪纸。7月8日,志愿者们来到冠英镇综合文化站宣传清溪剪纸文化,带领小学生们一起剪纸,让学生们认识并了解清溪剪纸,让清溪剪纸深入人们的生活。
李如向志愿者们介绍了清溪剪纸的历史。他说,剪纸又叫刻纸,是一种利用剪刀或刻刀以及其他工具在纸张、金银箔、树皮、树叶、皮革等载体上刻画形象的古老而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,是一种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剪纸起源于一千五百年前,最初人们在金银箔上雕刻出图形。现在剪纸常用的纸张类型包括宣纸、地方土纸、蜡光纸、毛边纸等。
李如介绍了三种简单的剪纸图形,分别是“春”“蝴蝶”和“团花”。他强调,剪纸最重要的一步是先折纸,确定图案,才能剪出好看的剪纸。一个立体的春字需要对折两次,而蝴蝶只需要对折一次,要想剪出团花至少要对折三次。最后再根据确定好的图案剪去多余部分,一个好看的剪纸就做好了。
为了宣传这一非遗文化,志愿者们在冠英镇综合文化站宣传清溪剪纸文化,带领文化站的小朋友们一起剪纸,让小朋友们认识并了解清溪剪纸。
此次“暑期‘三下乡’,非遗送欢乐”活动激发了小朋友们对本地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,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豪感,提升了他们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。这次活动虽然告一段落,但志愿者们将继续前行,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