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在乐师 >> 正文

三下乡系列|“承苏风,起征程——三苏文化探索与传承团队”开展“传承三苏文化,汲古用今三苏祠”实践活动

  • 浏览量:
  • 日期:24-07-09 16:18
  • 作者:陈子怡
  • 来源:马克思主义学院
  • 审核人:钟永淑

本网讯(文/陈子怡 图/王圆圆、杜红叶)“一门父子三词客,千古文章四大家。”在四川眉山市中心城区,坐落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的故居三苏祠,前厅对联书写着传颂千年的文化传奇。特别是三苏中的苏轼,在学界有着“苏海”之称,喻指其人其作海涵地负的浩瀚气象。今天,马克思主义学院“三苏文化探索与传承”团队来到三苏祠、三苏纪念馆,了解三苏生平、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,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、东坡文化研究传承。

41C6F

进入纪念馆,同学们分别参观了三苏父子展厅,纪念馆中各个展厅结合三苏父子的生平事迹,通过图文并茂的文史资料全面展示了他们跌宕的人生经历、卓越的为官政绩、深邃的哲学思想和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。缓步其中,正值细水绵绵,雨水滴滴答答,仿佛徜徉于悠远静谧的时光隧道:苏轼为反对变法,屡次冒死为民请愿,于密州济民抗灾,苏洵指事析理,引物托喻,苏辙为民请命,直言进谏的一帧帧场景浮现在我们眼前。联想到新时代党员干部放下架子、俯下身子,用心用情听民声、聚智聚力解民忧,努力做到问政于民、问需于民这正是三苏精神的传承。

2B65E

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苏洵、苏轼、苏辙“三苏父子”的故居。公元1316年,三苏故居改建为祠堂,历经明清,曾焚毁于兵火,后又在原址重建多次修缮。

1C468

走进三苏祠,从当下走进了历史。放慢脚步,一番别样的宁静涌上心头,诗意与美在这里变得具象,萦绕在身边的是带有历史回响的灵动与千古浩然之气。三苏祠不仅仅是历代名人雅士、文人墨客拜谒、凭吊先贤的文化圣地,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中华文化自信的象征。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三苏祠打开一扇通往中华文化的大门,从“三苏”找到作为一个人、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应有的志气、骨气、底气。

2B88B

今人游纪念馆、观历史古迹,既包含对历史文化、历史文物的尊重,也体现着对历史文化的自信和历史古迹的重视。我们不仅要游古迹更要会学历史,学苏东坡“谁道人生无再少,门前流水尚能西”的积极进取,学苏东坡“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”的廉政之道,学苏东坡“夫为国不可以生事,亦不可以畏事”的坚定信念。在东坡五亩园的方寸间,蕴藏着政治智慧的新意,传递着执政为民的意向,坚持着廉政奉公的精神。东坡不仅是名字,更是一种精神意境和文化象征,从古至今的“苏东坡迷”,在东坡身上发现了洒脱的从容、厚重的哲理、逆境的智慧,看到了一个诗人如诗一般的生活,看到一个官员奋斗终生的坚持,一生为官、终生职业,一生廉洁、终生奉公。

上一条:三下乡社会实践|青马班遵义宣讲团:红色社会实践之旅,弘扬爱国情怀

下一条:三下乡系列|马克思主义学院“红韵乐传”实践小分队深入‘308’三线军工暨永利川厂旧址与长征社区